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系上老師訪談

首頁 / 線上系慶開跑 / 系上老師訪談
::: :::
日期:2021-05-20

吳治勳老師

【老師簡介】
專長為臨床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老年心理學。
 
【前言】
臨床心理師在醫院的工作場所只適合在精神科嗎?還有沒有其他可以發揮專業的地方?什麼是健康心理學?本次專訪邀請吳治勳老師,分享健康心理學,以及老師在台大臨床心理中心的相關經驗。
 
【什麼時候對將臨床心理師走出精神科之外的場域有一些想法】
這是許多老師、臨床心理師前輩們持續在努力的事情。我是從碩士班二年級時開始在醫院擔任某研究計畫助理時,開始接觸到這樣的想法。當時的工作是協助整理我的老師們照顧慢性病人(ex.高血壓、糖尿病)的相關記錄,以了解這些適應上有困難的慢性病個案,經過臨床心理師的協助之後,於疾病因應上和整個人的生活調整上是不是有改變。
那時候會有一個很強的感受是,發現人在面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例如生病,其實都會引發一些不是那麼容易調整的心理反應。這些反應如果大家沒有好好去面對、消化、處理、因應的話,說不定就比較可能會往精神疾患(例如焦慮症、憂鬱症)的狀況發展。過去自己在念書時本來對於臨床的想像都比較偏向精神疾患,但後來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臨床心理學可以幫忙的部分其實是很多的,所以感受越來越強烈。大概是那個時候就覺得可以做這個部分,想想是不是要往這個方向走。

【老師覺得臨床心理師走出精神科最大的好處】
如果臨床心理師只待在精神科的話,最大的限制是接觸到的病人。一般醫院(非精神科專責醫院)精神科病人大約只占全院的1%,但其他的科部、病房也有很多醫生們覺得很難照顧(例如:知道要開刀時反應很不好),可能需要臨床心理師協助的病人,如果我們只待在精神科的話,比較難有機會去接觸上述的病人。通常到精神科的病人都已經有心理疾患相關的診斷,心理病理發展的時間比較長,白話一點講就是確狀可能比較嚴重一些。我覺得如果我們今天有機會在大家面對壓力的時候就開始進行一些壓力因應上的調整,有沒有可能在臨床心理師的協助之下就不一定會走到心理疾患,有點像是預防的概念。此外,在其他科也會看到憂鬱或焦慮的病人,但他們不一定願意去精神科;相對來說,在其他科部內也有臨床心理師的話,我們發揮功能的機會就變多了。

【現階段做了哪些事情試圖拓展臨床心理師的專業應用】
不是只有我做的,是整個系統在努力拓展臨床心理師的專業應用。臺大醫院在臨床心理中心成立時,把全醫院的臨床心理師集中起來,互相之間比較有聯繫之後才可以負責整個醫院病人的照顧服務。健康心理學專科的部份,這部分在台大醫院所涵蓋的業務非常多,例如:家庭醫學部、乳房醫學中心、外科病房、血液腫瘤科病房、安寧病房、目前亦開設疼痛身心壓力門診等。我們期望著未來可以有更多機會服務不同的病人,盡可能跟其他不同科別的醫生合作;讓整個醫療系統更了解臨床心理師在照顧病人上能發揮的功能及角色。
我個人比較有參與到的部分是開始思考學生在教學上的一些調整。習慣上碩士班三年級的實習,半年在精神科,半年在另外一科;我覺得像這樣半年半年的訓練,有時候對學生好像沒有完整的學到東西,就要轉換一個場域再去實習了,換一個單位學生又要去重新適應這個單位,對於臨床心理專業的深化好像不是很夠。討論後,我滿覺得如果有機會讓實習是連續性的會不會對學生更好?所以後來嘗試調整成碩三全年在臨床心理中心實習,全年在同一個單位除了減少轉換單位用在熟悉行政系統和環境的時間外,督導也因為帶實習生要帶一整年跟學生很熟悉,有機會更清楚知道學生的成長狀況,以及要如何協助實習生成長,在訓練上來說就相對比較完整。但如果這樣做的話,對實習生來說壓力會變非常大,學生沒有足夠的準備性影響很大。於是我們研究室學生在碩二的時候就開始去臨床心理中心兼職實習,觀察學長姐進行臨床活動,也在督導協助下開始進行實務訓練(例如帶術前團體),讓他們慢慢熟悉醫院的節奏,再漸漸進入全職實習。目前因實務上的問題可能會再調整實習計畫,但希望實習過程中深化臨床心理專業的目標不會受影響。

【請老師簡單分享一下健康心理學】
健康心理學就是我們認為人的健康常常和心理是有關的,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是相互影響的;心理某個程度上是處於個人的生理和社會中間的位置,所以很多事情有狀況都是跟心理有關,是一種歷程性的思考、討論方式。健康心理學用比較簡單的方式去了解到這些壓力對我們人的影響,有些是反映在身體健康上。我覺得台灣人常比較不會去談自己心理上的狀況,不一定會去表達自己很憂鬱,很難過,可是我們的壓力經常反映在身體上(經常頭痛、胃痛、失眠…等);感覺這些都可能是反應心理壓力的一種方式,不一定單純是身體不好。所以我覺得在台灣可以用健康心理學的概念和語言去協助大家了解,心理上的狀態不好不一定是疾患,有時候就是你面對生活壓力的一種習慣,然後這些習慣不太好,就會導致你有更多的壓力、生病。

【老師對於學生或是健康心理學,會希望未來達成什麼目標?】
我會希望學生比我好;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去成為像他自己的臨床心理師,不希望每個訓練出來的學生都長得一樣。對於健康心理學在台灣,我會希望它變成是一個普及化的知識,最好國中高中甚至國小就帶給學生相關的心理學概念,像是情緒教育。人為甚麼會失望、難過,面對事情為甚麼會覺得挫折;這些對你的健康有什麼影響,有什麼關聯性;例如你的健康出狀況你的心理會受到什麼影響,我們該怎麼去面對它。我一直覺得健康心理學某種程度上有點像是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學,如果健康心理學的知識是普及化的(像這一年多來大家增進許多的防疫知識一樣),整個國家就會越健康,且不只反映在心理健康上,而是整體的健康資料上。如果大家能認識到人是一種複雜的生物,人不該被單純的視為一樣的東西,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反應方式,我們應該學習如何地去理解、認識這些不同,才有機會達成健康心理學的目標「大家一起好好的活」。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台聯大專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