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活動與演講

首頁 / 最新消息 / 活動與演講
::: :::
日期:2025-05-13

本文引用自 政大校園新聞

【校訊記者呂羿穎報導】
心理系聯合導師演講活動於5月12日上午舉行,邀請到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吳佳璇,並以「華麗與蒼涼:張愛玲晚年的心理健康」為題,為現場師生帶來一場結合文學與精神醫學的精彩演講。吳佳璇以其精神醫學專業,深入剖析張愛玲晚年的心路歷程,並帶領與會者從全新的視角了解這位文學巨擘。

講座由心理學系暨心理學研究所主任姜忠信主持,他在開場時強調,張愛玲的作品對時代影響深遠,至今仍具重要地位。然而,雖然我們常常欣賞並讚揚這些作品,卻少有人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探討這位作家的內心世界。姜忠信回顧數年前聽過吳佳璇關於太宰治的解析深感啟發,因此特邀吳佳璇來到政大,從精神科醫師的專業視角分享對張愛玲的獨到見解。

根據研究,雖然張愛玲並未接受過正式的心理學訓練,但他在作品中展現的深刻精神分析,引起吳佳璇的興趣。吳佳璇介紹心理學與歷史學相結合的新興學科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及病人誌(pathography),兩者均關注心理學與歷史、病患經驗的交融。吳佳璇根據約七百封張愛玲與好友宋淇、鄺文美夫婦的書信,進一步探討張愛玲的心理變化。為確保分析的真實性,吳佳璇甚至親自前往洛杉磯,實地考察張愛玲寄信的各個旅館。

吳佳璇指出,張愛玲晚年長期處於孤獨和頻繁搬遷的狀態,僅與少數友人保持書信聯繫。他引用張愛玲的一句話來解釋創作中的孤獨感:「如果我最常使用的字是荒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中有這個迷惘的威脅。」吳佳璇進一步說明,雖然張愛玲晚年並未出現認知功能問題,但其身體狀況堪憂,並且缺乏社會互動,這樣的生活方式被精神醫學認為是未能成功老化。

然而,吳佳璇也強調,學術研究應避免對在世名人進行過度解讀或片面誤導,他坦言對張愛玲的形象進行分析時,必須在專業的精神醫學觀點和文學愛好者的情感之間取得平衡,避免將個人觀點誤導為對她的誤讀。

透過這場講座,吳佳璇為大家勾畫出一個更立體的張愛玲形象,作為深具影響力的文學巨匠,也可能是一位在晚年面對內心掙扎的普通人。吳佳璇將精神醫學與文學分析相結合,讓大家更全面地理解作家的創作,及其背後的生活脈絡,也展現現代心理學更多元的應用。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台聯大專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