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活動與演講

首頁 / 最新消息 / 活動與演講
::: :::
日期:2025-05-07

創傷之後,走向重建:談燒傷創傷的心理實證研究

文字、攝影 / 郭頤均、葉珮芸、蔡孟珊

2025年5月1日,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行為科學研究所的蘇逸人副教授於心理系研討會中發表演講,主題為《PTSD 與憂鬱的心理社會風險因子:燒傷倖存者縱貫研究的啟示》。演講內容橫跨災難創傷心理學、臨床實務與長期縱貫研究,特別針對2015年八仙塵燃事件的燒傷患者與日常燒傷患者的心理困難與適應,進行深入分享與剖析。

speaker

在演講開場,蘇教授回顧了自身研究歷程的轉折。他指出,雖原本專注於災難心理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研究,但2015年八仙塵燃事件成為他首次深入參與大規模燒傷現場的契機,進而開啟長期投入燒傷創傷心理研究的動機。事件發生當晚,蘇教授所屬的災難與創傷心理委員會即啟動支援機制,然而面對眾多年輕傷者與嚴重燒傷的壓力,他坦言這是一場全新的挑戰,也成為其後續研究的核心出發點。

蘇教授設計的研究使用縱貫性重複測量,針對八仙事件燒傷患者及一般燒傷患者進行為期2至5年的追蹤。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災難型或一般性燒傷事件,傷者普遍經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憂鬱症及社交焦慮等困擾。特別值得注意的是,PTSD的發展呈現「延遲性」特徵,常在燒傷後1至2年內反而出現升高趨勢,顛覆了創傷反應僅發生於急性期的傳統認知。進一步的分析中,蘇教授指出,「住院天數」與心理困難之間的關聯性,遠高於傳統醫學所重視的「燒傷體表面積(%TBSA)」。這顯示出,住院期間的社會隔離、功能喪失與失控感等經驗,構成了患者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往往被臨床體系所忽略,卻深刻影響其復原歷程。

演講也涵蓋了與創傷經驗密切相關的心理社會因子,例如知覺污名、身體意象不滿與創傷記憶結構異常等。研究結果指出,與客觀燒傷嚴重度相比,主觀認知指標(如自覺疤痕影響外觀、認為他人疏離)對PTSD與憂鬱症狀的解釋力更高,尤以「自覺污名」對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最為顯著,燒傷後第二年仍與症狀保持高度相關。換句話說,即使兩位燒傷患者身上的傷口一樣嚴重,他們的心理狀況可能差很多。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不只是「傷多重」,而是他們怎麼看待自己的傷,以及覺得別人怎麼看待他們。

蘇教授亦分享多位實際個案故事。例如,一位燒傷面積高達95%的年輕倖存者,在接受21次植皮手術後,透過化妝技巧重建自信,並投入公共倡議;另一位須接受截肢的倖存者,以一句「我想活下來」的信念說服醫療團隊搶救生命,並持續在公共領域發聲。這些個案不僅彰顯了人類的心理韌性,也呼應了研究中「社會支持」的重要性。他特別強調,陽光基金會等民間團體在病房中的探訪與心理陪伴,為患者帶來關鍵支持。這種「同儕支持」不只是為患者傳遞相關資訊,更傳遞了「你不是一個人」的訊號,有助於減緩孤立感與無力感,使患者重新連結社會。

本次演講不僅展現蘇教授紮實的研究成果與豐富的實務經驗,也引發與會者對創傷心理議題的深刻思考,並就如何在研究過程中避免引發倖存者的創傷經驗、創傷相關反芻與燒傷後憂鬱之關聯等主題,與蘇教授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透過此場專題分享,與會者得以理解:創傷不僅屬於個人,更是社會整體應共同承擔與接住的責任。

post

參考文獻:

Su, Y. J., & Liang, S. H. (2024). Unravelling the impact of prior depression and trauma-related cognitive processes on depression following trauma: A 2-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burn survivors.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90, 157–164. https://doi.org/10.1016/j.genhosppsych.2024.08.012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台聯大專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