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活動與演講

首頁 / 最新消息 / 活動與演講
::: :::
日期:2025-05-03

文字、攝影 / 李囈宸、陳穎蓉、廖文豪

424的專題演講邀請到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的熊欣華教授,與我們分享在心理學場域中,尤其在量化研究的數字世界中可能被忽視的三大關鍵議題「真實感」、「解釋力」以及「影響性」。熊教授關注於心理學「能描述並解釋現實場域」和「價值與實務意涵」,並強調思考研究對於社會的影響性,如「讀到我們文章的人後來會怎麼樣?」等相關議題,透過本土心理學相關研究的舉例和迷你練習的方式,帶領聽眾們去思考這些議題和它們的重要性。

speech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起源與研究運動

在演講中,熊教授以大學生對於本土心理學的看法切入,接續闡述了本土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和研究主題,如本土心理學概念興起於1982年,當時學者認為台灣的心理學研究像是美國心理學的附庸,以此為契機,從中華文化觀中儒家、道家文化如何影響集體與個體生活開展,並帶動了近年許多本土心理學的相關研究,如「面子與人情」、「家長式領導」、「婆媳關係」,甚至是「華語情傷歌曲的療癒潛質」等貼近你我生活的議題。

真實感、解釋力和影響性

        熊教授在方法學的層面上探討本土心理學在真實感、解釋力和影響性的議題,強調研究不單單只是從傳統的信效度概念、統計方法上的顯著性所定義,而是要考量研究中外推性(generalizability)和影響力(impact)的相關問題。

在真實感上,熊教授以效度作為一種是否為「真」的指標切入,並進一步說明若要討論心理學研究中的「真實性」和「解釋力」,便需要重視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中的生態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與母群效度(Population Validity)」,如研究是否貼近真實生活、是否能代表目標群體。同時,與研究的影響性相關的社會效度(Social Validity)及實務重要性(Practical Significance),也都不容忽視,如研究是否帶來實質效果和影響力,研究的介入程序與目標是否符合其價值。

post

 

迷你練習與思考:如何增加真實感、解釋力和影響性

深入淺出闡述完上述概念後,熊教授透過簡單練習,幫助聽眾具體了解如何增加研究中的「真實感」、「解釋力」和「影響性」。

「真實感」來自於實務現象,想要增加「真實感」,可以從實際場域觀察、實習或訪談等,幫助自己提升對真實情況的了解,而非在研究室裡憑空的臆測與猜想。假如真的無法參訪、實習或訪談,也應發揮想像力做「人物誌描繪」以增加「真實感」,雖說仍有不準確的問題存在,但因增加更多的「背景條件」,而能更全面思考可能影響的變數。這些方式同樣的對「解釋力」有幫助。熊教授指出,不該認為統計顯著就是代表有「解釋力」,「解釋力」的獲取來自於對「細節」的拆解,透過上述的方式增加自己所了解的「細節」,便能更細緻地去描繪該現象的真實情況,對該現象做更細緻的解釋。例如演講時,熊教授邀請聽眾們針對「吃麥當勞的小孩」進行想像並描述其背景,增加更多的背景資訊,便能思考到更多可能造成影響的變項,此時便會看到除了原先假設「吃麥當勞的頻率」影響「學習表現」外的其他可能關係。而在研究中選擇具有「行動、改善、變革、管理」意涵的變項,找出「可操作化」、「內控型」變項,是增加研究「影響性」的關鍵。

post

在演講的最後,熊教授提醒我們「研究成果的影響可能有好有壞」,並反思本土心理學的研究亦可能存有「過度捍衛自己文化傳統,以致偏頗」等相關問題,如過度正向只看到好結果,這應是我們該好好正視的情況,客觀的去闡釋該概念存有哪些利弊,以及適用於何種場域,以更全面的視角去看待研究議題,避免陷入過度的文化本位當中。

post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台聯大專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