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活動與演講

首頁 / 最新消息 / 活動與演講
::: :::
日期:2025-09-23

文字、攝影/鄭妤萱、林千如、張芷瑗

本系於9月18日邀請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蕭富聰副教授蒞臨演講,以「數位世代的心理健康問題大海嘯」為題,聚焦於3C產品使用對兒少身心健康的影響,並從理論、研究、臨床實務到現場觀察,多面向探討此議題。

speaker

現今3C產品使用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蕭博士演講中透過自殺防治中心的數據說明,自民國106年起,台灣兒少自殺死亡率持續上升,同樣的現象也在許多其他國家被觀察到,這顯示自殺率上升的問題在全球持續延燒,且背後共同的機制都與3C和社群媒體的使用高度相關。演講中也指出,隨著科技的進步,3C產品影響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學習、娛樂、社交等等的模式也反應出現代人習慣隨時取得自己喜歡的內容、跳過不喜歡的內容,這看似便利的生活模式,實則大大影響人類的注意力、情緒調節、高階認知等功能,進而與心理健康有不可輕忽的關係。

speaker

3C產品使用對認知功能發展的影響

蕭博士提到3C使用會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大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如: 研究發現網路遊戲成癮者的大腦區域(前扣帶迴 Anterior cingulate、小腦 Cerebellum、運動輔助區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腦島 Insula、顳葉下迴 Inferior temporal gyrus等)與功能會發生改變,且長時間使用數位媒體和短影音會讓兒童負責注意力、表情辨識、情緒表達、社交認知、語言認知及文字辨識等區域的大腦灰質功能下降;除此之外,因為負責執行與了解知識的腦區不同,因此即使透過3C聊天或學習知識,但與實際互動或執行時,仍可能因沒有實際操作,而讓人的整體腦部高階能力持續退化或下降。

3C對情緒和人際互動的影響

而除3C使用本身外,蕭博士談到3C引起的社會現象也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夜間使用手機時間上升導致睡眠時間減少,進而伴隨憂鬱程度增加,也提到在兒童青少年族群中喪文化的影響,蕭博士特別指出青少年在經歷負向情緒時,若沒有足夠的資源或能力表達,可能使用「喪圖」來抒發或尋求理解,這是實務上需要特別注意衍生出來自殺、自傷的警訊。因為社群媒體雖提供一種建立人際連結的途徑,但當絕望的青少年尋求不到認可與理解,常會退縮到與自己相似的同溫層,雖然可能可以得到許多同理,卻缺乏正向的資訊引導,很容易使他們的狀況更加危險。

speech

未來展望: 與3C共存的建議

討論現今社會可以如何降低3C產品使用對於個體生理、社會的負面影響。蕭博士提到,社群媒體的內容推薦形式會自動推薦使用者喜歡的內容、與使用者有相似經歷的其他使用者,目的是增加使用者在該社群軟體的停留時間。然而若沒有對發佈的內容多加審查,可能造成負面的內容被傳播,卻無法看到不同觀點的內容,因此限縮思考。蕭博士提到雖然社群平台修改演算法或將收入盈餘做為推廣身心健康公益使用,或許能有機會讓這些問題被改善,但卻也是各大主流平台未能正面回應的議題。

所以,許多國家如:澳洲、新加坡、韓國等國家皆開始透過制定法律來限制兒少的3C產品使用時間,而臺灣也開始召開各方公聽會,希望能夠參考國外的做法,立法重視兒童、青少年時期是大腦發展的重要階段,避免過早讓孩童和校園不當使用3C產品。

最後,蕭博士認為人的基本需求是愛與被愛、被理解、被同理,現今青少年不當使用3C產品或是社群媒體,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在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心理的基本需求,而轉向社群媒體尋求普同感及歸屬感,但網路上的互動無法取代與人真實的互動,可能使兒童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更加退縮,越缺乏真實社會互動的學習及刺激。但現今我們已經無法將3C產品完全移除我們的生活,那麼我們可以做的是將3C產品的使用與「人」的互動結合,像是父母可以與孩童共同觀看並討論影片的內容,而非完全讓網路取代真實的人際互動。

總結來說,3C產品的不當使用會對兒少的生理、心理、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然而我們如今處在一個無法脫離3C使用的社會環境,應謹慎思考要如何使用3C產品,讓它成為「工具」,而非剝奪我們時間、經驗的陷阱。

speech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台聯大專區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