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林承逸、林耿立、溫紹竹
李宛霖老師談喪親悲傷:在關係中看見失落的意義
喪親悲傷是每個人生命中無可避免的經驗。然而,我們是否曾思考過,那樣的悲傷對自己而言意味著什麼?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李宛霖老師近日受邀回到母校政大心理系,以「喪親悲傷」為題分享她的研究與臨床觀察,帶領大家從關係的角度理解悲傷的多重樣貌與文化脈絡。

悲傷的理論模式
李老師首先介紹在過去的悲傷研究中,最廣為人知的理論之一是「雙歷程理論」,指出悲傷是強烈且不可逆的心理衝擊,個體需透過兩種交替進行的心理歷程來因應——失落導向與復原導向。前者指面對失去親人的痛苦,如哭泣、回憶;後者則是重新調整生活、處理現實事務。她特別提及現代社會的「電子遺產」現象,即人們透過社群平台留言、追思貼文,得以在虛擬空間延續與逝者的連結。李老師形容,人們如同在風浪中航行的船隻,雖動盪,仍能憑藉心理韌性與調適逐漸駛向平靜。
關係脈絡的引入
然而,李老師提到,在1990年代以前,心理學界多將悲傷視為個人歷程。佛洛伊德學派的哀悼工作理論認為健康的哀悼是切斷與逝者的連結。但 Klass 於1996年提出的「持續性連結理論」卻主張,人與逝者的關係並不會因死亡而終止,懷念與象徵性對話反而能成為調適的力量。李老師指出,這樣的觀點在強調家庭與關係的台灣文化脈絡中特別有意義。她引用陳淑惠教授的話:「我們一開始就活在關係的天羅地網之中」,提醒悲傷不只是個人經驗,更牽動整個關係網絡的變化。

在本土心理學的研究中,李老師從現象學與質化研究的角度出發,強調真實是被建構出來的,研究者需理解人們如何賦予悲傷意義。她指出,台灣的悲傷經驗展現「陰陽共在」的特質,也就是生者與逝者並非徹底分離,而是持續交織於生活中。例如寡婦保留亡夫房間,讓家人仍感受逝者的存在。李老師提出「倫理轉注」與「倫理絆轉化」的概念,說明喪親家庭如何在關係破碎後進行重構與再分工,讓愛的形式重新被理解。
以現象學的脈絡出發,探討本土心理學對於喪親悲傷的理解
這樣的觀點也延伸至李老師的研究 《Pre-Loss Grief and Personal Growth in Taiwanese Cancer Patient Caregivers》當中。該研究探討癌末病人照顧者的「在失落發生前」的悲傷與個人成長,並聚焦於依附關係與親密度對心理適應的影響。結果顯示,不安全依附的照顧者更易出現預期性悲傷,但若能在關係中找到新意義,仍可能促進個人成長。這顯示台灣照顧者的心理調適深受「關係主義」所影響,與西方強調個人復原力的觀點不同。李老師認為,理解「關係中的悲傷」有助臨床人員在安寧階段即開始介入,引導照顧者面對關係的轉化,使愛能在離世後延續。

從「宿緣」看見不一樣的喪親悲傷
在另一項研究《愛如何存活:成年女子喪親者的倫理絆轉化》中,李老師團隊以質性方法探討喪親照顧者如何重新詮釋與逝者之間的「倫理絆」,引入充滿文化底蘊的概念「宿緣」:「宿」指無法選擇的家庭歸屬,「緣」則是牽引著人與人之間聚散離合的神秘力量,對許多照顧者而言,也許是上輩子的緣分成了讓自己堅持下去的溫柔詮釋。研究呈現兩種「宿緣」的轉化樣貌:其一是「宿緣的顯露」,疾病讓家庭關係被重新看見。例如,研究中的案例H7在母親使用洗澡機時看見她難得的放鬆神情,重新理解母親作為一個人的存在;其二是「宿緣的消融」,案例H10的母親因譫妄而誤認女兒為醫護人員,昔日的衝突在錯認中化解,讓女兒得以從沉重關係中解脫。
從理解到安頓:臨床實踐的啟示
李老師強調,這些經驗反映出照顧者如何在「宿緣」的顯露與消融中,消化複雜情感、重新安頓自我,這段關係的轉化充滿個別差異,也提醒臨床實務應在安寧照護階段開始準備「倫理絆的轉化」,協助家庭以更柔軟的方式理解愛、釋放結,讓愛在生命的終章中,持續以另一種形式存在。